消费金融的风口还在吗?

消费金融的市场依然红火,但现金贷不再是行业的火车头,模式和打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于从业者而言,需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消费金融的风口还在吗?消费金融业务的出路又在哪里?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也希望能与大家有进一步的交流。
大趋势与小环境
企业借钱主要用于投资,驱动新的增长,属于资本性行为,所以企业天然就是负债部门;而个人借钱主要用于消费,属于消耗性行为,所以个人天然便是储蓄部门。很长一段时期...
消费金融的市场依然红火,但现金贷不再是行业的火车头,模式和打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于从业者而言,需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消费金融的风口还在吗?消费金融业务的出路又在哪里?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也希望能与大家有进一步的交流。
大趋势与小环境
企业借钱主要用于投资,驱动新的增长,属于资本性行为,所以企业天然就是负债部门;而个人借钱主要用于消费,属于消耗性行为,所以个人天然便是储蓄部门。很长一段时期...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最近一两年,互金行业的从业者很忙。忙于合规,忙于转型,动作不断,前景却越来越不清晰。
一方面,巨头发力金融科技赛道、创业平台掀起上市潮,全行业加速布局汽车金融和供应链;另一方面,短暂盈利后亏损魔咒又卷土重来,资产荒、资金荒接踵而至。对P2P平台而言,备案的不断延期又使其迟迟无法摆脱不合规身份的尴尬。
很多人归之为强监管,...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1
近日,央行出台《互联网黄金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就互联网机构销售黄金理财产品进行规范,强调互联网机构不得发行或变相发行黄金理财产品,只能代销持牌机构的黄金产品。
从核心要求看,《意见稿》与《互联网资管新规》网贷平台失去了最后一块“乐土”一脉相承,可看作是互联网资管新规在黄金理财领域的延伸。
新...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1
“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果大爆发’,商业银行是抓住这股浪潮完成蜕变,还是让移动支付的失利在其他领域重演,关键是未来三年的作为。……为适应科技带来的环境剧变,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超脱短期利益的重大布局,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2018年1季度,互联网金融行业波澜起伏、热点不断:全民热议区块链、互金平台赴港上市、P2P备案开闸又延期、支付断直连加速、信联出台、互联网资管新规……与此同时,互金巨头继续加大金融科技布局,大银行也发力金融科技,二者的竞合之路越走越宽。
在本期《2018年1季度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中,苏宁金融研究院不仅梳理了行业内的大小事,给出独家评点和...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据中国证券报消息,多家中小银行暂停个人住房抵押消费贷业务(即房抵贷业务)。在银行业推动零售转型、靠消费贷款实现净利润逆势增长的的背景下,暂停房抵贷业务,难免有点自断臂膀的意味。
看上去,是有一些理由,比如贷款资金流入楼市的风险、比如追逐利率更高的信用贷业务,但是,就中小银行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看,这么做,真的想清楚了吗?
恐...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1
创业者开始离场。
几日前,杭州某家P2P平台创业者和我讲,砥砺数年,情怀全无,他“很失落地”准备转行,离开互金行业,去共享领域再找找情怀。
想当初,他下定很大决心转行进入互金领域,现在“伤心”而去,免不了几句唏嘘。
这不是个案。
就网贷行业而言,全国都在做合规和备案检查,从近日释放的信号看,备案可能要延期,平台需做好持久...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1
当前,互金行业内有个趋势愈发明显,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其实,这并非一个新现象。2013年之前,金融的是金融,科技的是科技,便属于常态,天经地义。2013年之后,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业态崛起,互联网与金融、科技与金融的界限才开始模糊。
边界不清,也就起了冲突。
在余额宝、微信红包、线下扫码等互金拳头产品的体验冲击下,市场一...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1
因为一纸文件,网贷行业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是的,这个行业“冷清”很久了,平台们忙着整改备案,关键时刻,沉默是金,谁也不想搞事情、出个新闻成为行业热点。
媒体们,都去关注现金贷和区块链,对P2P这个“传统”行业也提不起什么兴趣。
这个时候,互金整治办发布《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治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29号文),“...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来源于:洪言微语
时至今日,很多支付用户对微信和支付宝的提现收费仍不习惯,虽然费率不高,却也影响体验。当初巨头公布政策时,给出的理由是——向用户免费的同时给银行付费,成本压力太大,不得已而为之。分析人士则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巨头圈禁用户的理由;有人则澄清支付机构的确微利经营。
巨头们既然公开讲了,应是实情,但缺乏公开资料,普通用户很难一探究竟。借...